台灣戰爭史回顧 - TopicsExpress



          

台灣戰爭史回顧 戰後,美日已經化敵為友?(Conversion from Enemy to Alliance?)這是紀念美日沖繩戰役暨台灣編入日本66週年 的文章。日本2011年3月11日發生東北關東大地震後,法新社華盛頓3月14日報導:「美8艦抵日救災、5艦在途中」消息。 美國國防部說,包括航空母艦「雷根號」(USS Ronald Reagan)在內的8艘美國軍艦,今天已加入日本救災工作,另有5艘軍艦還在赴日途中。國防部發言人拉潘(David Lapan)上校說:「我們目前有8艘軍艦位於日本本州(Honshu)東側海面,另有5艘還在途中。」 1945年3月還在太平洋戰役期間,西太平洋上有許多美國軍艦航向日本, 目的是「攻打琉球、殺日本人」,於4月1日正式展開「沖繩戰役(Battle of Okinawa)」,造成20萬以上琉球軍民死亡。時過境遷,66年後之2011年3月14日,西太平洋上同樣有許多美國軍艦航向日本,但是,其目的是「賑災日本、救日本人」。美國軍方協助日本處理災變善後,不只如此,中廣新聞報導:日本駐美國大使館於3月25日宣布「美國社會各界為日本大地震賑災所募集之善款已經達到2億美元」。日本駐美大使藤崎一郎在記者會中指出:「美國社會各界十分關注日本的救災工作,包括美國紅十字會在內,有40個社會團體展開展募捐活動,一些志願者還攜帶救災物資,趕到日本參加救災工作。」以上新聞報導,足證美日兩國在太平洋戰爭結束後,已泯除冤仇,成情深義重盟友。 事實上,戰後還沒有對日簽署和約之前,美國對日本上有疑慮,請看資料檔案說明: November 14, 1950 Memorandum by Mr. Robert A. Fearey of the Office of Northeast Asian Affairs to the Deputy Director of that Office (Johnson): In the circumstances PolAd believes that the territorial provisions of the treaty should be most carefully considered. Specifically he believes that the Allies should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erritorial provisions which, while allowing the retention of effective control over such areas as may be dictated by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would avoid the appearance of an outright alienation of sovereignty from Japan, with a consequent rise of irredentism of considerable and possibly dangerous proportions." 1950年11月14日,東北亞事務辦公室Robert Fearey提供予該辦公室代理主任Johnson備忘錄中,提及: 在這種情形下,政治顧問(William J.Sebald)認為務必最嚴謹地思考和約之領土條款。尤其是隨著有相當大,且可能導致危險之比例支持後續所興起之民族統一主義,認為同盟國應探討允許在因安全考量,可能指定之地區保留有效控制,然是可避免,看似自日本徹底分離主權之領土條款其可行性。 In real operation, the trusteeship is such an arrangement that might temporarily replace sovereignty. 在實際運作上,託管就是可能暫時取代主權之一種領土處分方式。 June 4, 1951 Telegram from the Ambassador in the United Kingdom (Gifford)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1951年6月4日,美國駐英國大使Gifford倫敦發秘密電文致美國國務卿提及: ......... Morrison accepted principle of quick peace and liberal peace but stated Japanese wrongs and cruelties not forgotten and could not be wholly ignored in treaty. He went on to make following points: ............................ (3) Formosa’s status to be unchanged; ............................ 英國外相Herbert Morrison接受儘速且寬大之和平原則,然稱在和約中不可忘記,且不能完全忽視日本所犯錯誤及殘酷行為。他接著提示下列幾點: ............................ (3) 台灣之Status(地位/歸屬)不變; ......................................... 以上電文可得知,美國對日本和談是採取寬大之態度,不打算依「開羅宣言」將台灣「歸還」中華民國,其實是有跡可尋。 1951年8月6日,杜勒斯致函Wisconsin州參議員Alexander Wiley稱: 和約第二條並非源於或肯定雅爾達協議。即使雅爾達協議無效,第二條仍成立。因其反應了1945年7月26日美國、英國及中國所發佈,而日本所接受為日本投降條件之波茨坦公告。其為公開達成之協議,盟軍最高統帥已基於此而運作六年。該公告第八條規定:「日本主權應被限於九州、四國、本州、北海道及同盟國所決定之一些小島。」本和約確定了此條,至於日本所放棄領土之歸屬,則留依「國際程序(international processes)」以決定,美國在這方面不承擔條約上之承諾。 以上敘述可得知:舊金山和平條約Article 2之本意是:「依波茨坦公告第八條限制日本領土範圍,而無涉開羅公報或雅爾達協議之效力。」而包括開羅公報、雅爾達協議、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投降書等國際間之任何條約、協議或協定,其條文有違反萬國公法「天賦義務不得變更或解除」原則者,因其為「非法(unlawful)」而無效。 由於波茨坦公告不能抵觸萬國公法,致使其拘束力必須退而求其次,從原先之「限制日本主權範圍」演變成只能「限制日本主權義務所衍生之主權權利範圍」,這一點限制,很多國際法學者很容易疏忽掉,而進入條約解釋的「誤區」。要求「放棄主權權利」是為達成「限制主權權利」目的之手段。也就是說,只要讓日本不能在其本土四島及所指定附屬小島之外的日本領土行使主權權利或統治權,波茨坦公告即可算是發揮效力。而結果是日本在保有主權義務前提下,依Article 2(b)是不得在包括尖閣諸島之台灣,依Article 2(c)是不得在北方四島,依Article 2(f)是不得在南沙及西沙諸島,在「沖繩返還」前,依Article 3是不得在琉球列島行使統治權。 法理上,美國和英國對日本領土要求放棄或託管之領土條款,是建構在以下之方針: 1. 日本需接受懲罰。 2. 不堅持自日本徹底分離。 3. 保留回歸日本之空間。 基於同盟國必須對日本有所懲罰,對日和約中Article 2之「放棄條款」以及Article 3之「託管條款」,其本質即為「懲罰條款」。 A. 懲罰已結案 1. 日本已於1952年4月28日,因舊金山和約生效,對未編入之非國土性質領土,依和約Article 2(a)承認朝鮮獨立。放棄朝鮮殖民地,2(c)放棄南樺太拓殖地,2(d)放棄太平洋委任託管地,及2(e)放棄南極拓殖地而懲罰結案。 2. 美國已於1972年5月15日,將已編入為日本國土一部份之領土Article 2(b)範疇內之尖閣諸島,及Article 3範疇內之琉球列島「行政權(administrative rights)」歸還日本,懲罰結案。 B. 懲罰未結案 屬於已編入為日本國土一部分領土之Article 2(b)台灣,2(c)北方四島及 2(f)南沙和西沙諸島,至今最終地位因仍有爭議而尚未結案,其有如美國對日本之「殘存懲罰(residual punishment)」。 俄國人之在北方四島,韓國人之在竹島,中國人之在台灣及南海諸國之在南沙和西沙諸島,就法理觀點而言,是成立美國認可下之代理佔領。毫無疑問,只有在美國出面「交涉(to negotiate)」下,才有可能地位正常化。 美國如不依和約Article 23(a),以主要佔領權國之身份,在「萬國公法」架構內,遵照Article 2(b)原意,還原「日本主權下之台灣自治」的本來面目,以「滿足本土台灣人自治的渴望(to satisfy the aspirations of the people of Taiwan for autonomy)」,就是仍在懲罰日本。因此,「實現本土台灣人自治的渴望,並非只符合美國利益、也符合日本利益(To realize the aspirations of the people of Taiwan for autonomy is not only in American interest but also in Japanese interest.)」 美國一方面已和日本化敵為友而相輔相成,另一方面在台灣問題上,卻仍繼續懲罰日本,豈不是矛盾而荒謬? 作者:林 志昇(武林 志昇˙林 峯弘) 台灣民政府 秘書長 2011/3/31初稿 2013/09/27再論
Posted on: Sat, 28 Sep 2013 02:30:38 +0000

Trending Topics



Recently Viewed Topics




© 2015